咨询热线

0933-8719144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爱游戏AYX:城市文化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4-03-15 09:30:48
更多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1

(一)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类型问题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文化;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49-04

随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曲靖中心城市正在构建珠江源大城市城镇体系,其中的宣威、会泽、罗平、陆良等次级中小城市,其发展规模与人口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云南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增长点。

滇东中小城市的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才可以获得城市持续发展动力,并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个性,从而成为具有竞争活力的城市群。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宣威、会泽、罗平、陆良等滇东中小城市的文化建设,挖掘其文化潜力,提升其城市文化品位,探寻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使其在滇东历史文化积淀及经济发展基础上获得文化提升之力,使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在云南城市化进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一、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人口迅速发展为6亿多,占总人口49.68%[1]。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观念与生存的状态。其中的负面是,随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与人口急剧膨胀,加之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大城市化的导向等因素,导致我国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效率、城市生态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环境、交通承受着巨大压力,使我们在享受着大城市带来的自我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种种恶劣环境与生存压力。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要实现从以大城市为主导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战略转型,从而稀释大城市的压力。”[2](P48)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经济辐射力,但其辐射作用会随着范围的扩大而减弱,因此,中小城市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市体系中不可缺失的节点,既回应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又对边远的农村产生新的经济带动作用。2010年,国务院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3]的决策和部署,必将使我国中小城市必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种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滇东中小城市而言,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滇东中小城市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在城市化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实现中小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新要求、新期望。

在此背景下,我们又必须看到,云南城市化发展任务艰巨,滇东中小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和紧迫。云南城市发展囿于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虽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有力措施推进城市发展,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5.2%,比2000年的23.36%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554万人,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4个小城市、106个县城、117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城镇布局更趋合理、区域更加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相互衔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4]但从统计数据看,云南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云南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加速阶段,这在为滇东中小城市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滇东中小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云南围绕着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目标,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5]的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体现着一个区域的现代化程度,若以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考量云南城市化发展目标,云南35.2%的城镇化基础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努力;同时,“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6](P19)的现代化指标需要城市提供大量非农业劳动力市场或就业机会,而这要依赖云南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来承担,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滇东中小城市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有着厚实的工业基础与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还有丰硕的文化教育成果,因而在云南城市化进程中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力量。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关键看其怎样作为。实践的勇气和创意将使它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地域资源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层面,是由城市实体、城市人的活动及其精神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的城市图景,有着独特的精、气、神。城市的发展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之中完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城市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通过它才可以抵御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同倾向。

地域化形态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属性,涉及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各种要素。滇东地区的特点在于,它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史悠久,形成了包容与开放的多样文化形态,其边疆地缘色彩与多民族特色相对较弱,有别于云南其他地区的文化。可以说会泽、宣威、罗平、陆良等地的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建筑群落、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等构成了滇东中小城市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为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满足滇东中小城市文化个性的培育需要。

(一)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滇东地区是古时内地入滇门户,历史上曾属古夜郎国。其开发较早,战国时代庄蹻从此入滇;秦汉时就有行政建制,魏晋南北朝爨氏的统治创造了灿烂的爨文化……因此至今仍然有较多历史文化遗迹留存。曲靖珠街的汉代古墓群、宣威新石器时代遗址尖角洞、古驿道摩崖石刻、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南征的古战场遗址、会泽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罗平土官寨、阿邦古城遗址、陆良爨龙颜碑等等,以及已成共识的邛都文化、夜郎文化、爨文化等都是具有当下城市文化建设价值的地域文化。恰当挖掘开发,可资利用的文化因素很多。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一些人有种误解,认为城市文化是可以“打造”出来的。确实,中国城市发展有着极强的行政化色彩,依靠行政权力和经济实力可以打造出一个城市,但却难以“打造”出城市的文化个性。情况正相反,“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城市多样性,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11](P161)因此,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来培育和提升城市文化个性,最终推动整个城市文化乃至城市自身的发展。

(三)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

在滇东中小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文化节庆活动。几乎每个城市都依托地域特色,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会泽大海草山节、“钱王之乡”文化旅游节、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宣威火腿文化美食节等等,在提升知名度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罗平的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甚至成为了文化品牌。但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节庆活动要体现出持续的影响力,要在长期积淀、升华和凝练中转化为城市个体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永远都是政府行为。以此反观滇东中小城市文化节庆活动,要么形式单一,要么缺乏持久性,其影响力往往更多依赖外在行为支持而不是文化的自觉行为。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往往是以文化为底蕴,植根于民族信仰、民族感情和民族生活习俗之中,如傣族的“泼水节”,而滇东中小城市文化节庆活动缺失的正是这种底蕴。因此,滇东中小城市应在自己的文化资源中发掘文化新生点,通过多层次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新的文化品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品位的目的。

总而言之,滇东中小城市作为滇东新生的城市群,应该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就树立“文化兴市”理念,将城市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滇东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寻找培育城市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内在力量,在多层次文化活动中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品位,从而逐步形成城市软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然,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理念清晰,长期追求,逐步积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来说尤其如此。但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绵密与持久,当它的亮色照亮了一个城市,无论这个城市是大还是小,位于中心还是边缘,这个城市便真正获得了生命和个性。基于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注定要成为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 /OL]. http:///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

[2]万青,谷良俊,田宇.现代化视域下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策略[J].经济问题,2011,(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 /OL].http:///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_5.htm

[4] 罗应光.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云南城镇化机遇[EB /OL].http:///jrzg/content_1875180.htm2011-06/01/

[5] 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 [EB /OL]. http:///showdoc.asp?blockcode=DQBGYNGH&filename=201003170710.

[6] 陈柳钦.构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新框架[J].江海纵横,2011,(7).

[7] 赵学东. 蒙特利尔宣言:“倡导民族的建筑方针”[J]. 时代建筑, 1990,(3).

[8]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2).

[9] 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误区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又可作为增强民族(或国家与地区)自省自爱、自尊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时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坏较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但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中往往存在多种误区。

1)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确实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不过更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这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2)“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在历史遗迹、风景区地方挖洞搞个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文明,还使人反胃。

3)“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效果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有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以毫无顾及地对现代化大胆追求。这样,文脉就得到了自然延续并且通畅。

4)“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城市形态与结构各自不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廓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袭西方的城建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借鉴承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套用的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又具备时代印迹的促动性城市建设理论,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忽略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忘记或偏颇的两个方面。

1)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五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2)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其保存、发展与利用办法。为此,应首先弄清各保护对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级、性质特点、功能内容、容量、交通条件、空间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并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以及心理情感上去完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对古旧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继承发扬古文物意境,提取传统的特色和符号。罗伯特·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美国费城弗兰克林纪念庭院,没有把旧建筑修复,而是将19世纪典型的美国坡顶简化成开敞的不锈钢构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红砖地上标志出旧房屋的平面。文氏认为:旧建筑灵魂已显出来,人们步入庭院透过层层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犹存。创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纪念气氛。

还可以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三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印象。

3)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环境协调区:指文物古迹所处的周围环境区,它介于严格控制区与非保护区之间。在此区内允许新建房屋等,但必须与文物古迹相协调,并服从于文物古迹。在此区内除应控制建筑的高度外,还应对其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等方面有所规定,以使其与文物古迹取得协调和均衡,和谐一致。此外,应考虑与街路、绿地等的协调内容。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4

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建设逐渐起到了主导作用。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娱乐、亲近大自然的场所,使人们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感觉,也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绿化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进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美化市容;二是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整体温度和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三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四是增加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城市更具生气;五是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城市风貌,因此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非常重要,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活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城市园林绿化的优劣是以单位绿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也就是增加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此外,需要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更科学、更先进、更合理、更完善的建设。

2.1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是利用技术手段(如3S、BIM等)实现对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系统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实现园林绿化综合信息的采集、管理、流通、共享和应用服务,充分挖掘园林绿化空间信息数据资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市民参与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的作用,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管理决策能力。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大趋势,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是城市绿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更是城市绿化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其是以园林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计算机应用科学和卫星遥感应用等相关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系统模拟方法和3S技术,研究城市绿化系统模型的集成,可以实现数字化虚拟空间结构与城市实体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步性与信息管理的高效性。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进一步规范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全国通用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下一步目标。

2.2城市园林绿化多元化建设

随着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逐渐向科学化、特色化、市场化、多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眼光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模、标准及其特色,把绿色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主题;走特色化道路,注重园林绿化与民俗风貌的结合,做到园林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自然融合;积极引入竞争和市场机制,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加强人员管理、加大养护力度,把着力点放在全过程监管上,努力推进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应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新发展和新挑战,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多元化建设,要在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监督体制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及后期维护上做到更好更长期的发展。

2.2.1、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包括规划引导、舆论导向、政策激励及市场竞争。以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为规范,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利用舆论宣传,引导人们保护环境,并以政策激励为方法,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对绿化工程进行捐资,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然后通过市场竞争作为运作机制,开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经营市场,政企分开、投资多元化的市场化运转机制,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2.2.2、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使投资体制多元化,就是要创新城市园林绿化投资体制,建立政府投资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强化激励,多元投入,要大规模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需大量投入保障,而投入的来源需要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此外还需努力开辟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2.2.3、多元化的监督体制

实行法制监管、社会监督双管齐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执法,管理法规要完善,且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要形成完善的执法制度和监督机制,使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完善法制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组织和公众自觉参与,才能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良性循环。此外,需要接受各级政协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及民主监督,发挥媒体的舆论向导和社会监督作用。

2.3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园林绿化垃圾,有效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利用主通过焚烧、填埋和堆肥等方式。虽然对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已趋向多样化,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例如,焚烧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近年来已逐渐被禁止。而填埋与堆肥成为处置园林绿化废弃物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方法,但若用填埋法进行处理,运输和处理成本较高,而且这2种方法占地面积较大,自然发酵周期比较长,如果降解和转化不彻底,可能会带来二次污染,同时会引起其他安全问题。因此,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加相应的政策扶持、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就能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入一个完善有序的阶段。要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科学发展,园林绿化垃圾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有效利用重视起来。园林绿化废弃物对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土壤肥力、污染物吸附和粉尘控制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生态资源的角度看,将园林绿地废弃物资源化,可以优化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城市,促进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3.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缺乏长期性与科学性

城市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虽然已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无法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保护及游憩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3.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体制仍然不健全,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以罚代管和以罚代法的倾向。因此,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法律和管理体制,使建设和管理体制及法制更加健全、规范和完善。

3.3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意识不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起步较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较迟缓。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落后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3.4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经费严重缺乏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 衡水市 文化软实力 文化生态建设

“软实力”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它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言,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内部凝聚力和国际感召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文化生态环境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文化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对于衡水地区来说,只有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地方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是关系到一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升一地的文化软实力,事关其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加强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对于衡水地区来说,虽然经济不算发达,但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方文化资源潜存巨大的优势和价值。近年来,衡水市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何使文化生态建设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和完善文化生态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双赢,从而提高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1.文化生态建设是加快衡水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都是以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标准来衡量的。衡水虽是农业大市,但农业收入一直落后于省平均水平。衡水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从以往的数据分析来看,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要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业为例,以往衡水市在旅游方面投入较少,虽坐拥衡水湖这一天然生态旅游区,但是并未充分开发;文物古迹的挖掘和研究也进行得不深,众多知名手工艺品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并未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资源体现了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衡水地区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2.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地区文化建设,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衡水地区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本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提升河北省,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宝贵资源。

3.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的文化都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竭力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才是源泉,只有保持丰厚的原生态文化,才能创造出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为文化进一步创新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是创新文化的根和魂。

二、文化生态建设之措施

从目前看来,衡水的文化资源比自然资源更为丰富,更具有开发潜能。同时,人文资源的开发不会以破坏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衡水越来越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除计划把华北内陆具有典型代表性湿地环境的衡水湖打造成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外,人文资源的开发也逐步纳入了计划。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提升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刺激地方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状况,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首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能源。精神为行动提供动力。衡水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工业也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种种事实表明,衡水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衡水人民在同艰苦的环境斗争中,形成了顽强拼搏的斗志、自力更生的品格和勤勤恳恳的务实精神。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衡水人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和鞭策人们为家乡的振兴和繁荣奋斗。

其次,要充分利用衡水地区特有的文化优势,发展具有衡水特色的文化产业,为衡水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领域。

最后,要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作品。只有精品才能成为文化“名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鲜明特色。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精品的生产,以精品来塑造品牌。

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搞好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这是一项需要各部门互相协调,全民一起参与的事业。政府在其中对于保护区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责任,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文化资源,加大对文化生态建设的投入,健全文化资源管理机构,组建一支业务熟练的文化研究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所有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俊,张忠潮.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2]高春菊.谈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J].衡水学院学报,2009,(5).

[3]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和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6

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符合城市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强烈的民族意识产生于各民族间的现实交往过程中,散杂居少数民族因与其他民族交往相对较多,对建设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愿望会更自觉、更强烈。而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在开放、发达、多元信息的现代环境中,对自身民族文化权利的追求会更自觉,对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会更高。尤其是现在,通讯和网络技术使人类已经摆脱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使移居到城市的少数民族可以便捷地经常与原居地的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不少人跨地区的生活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传播。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主要分为世居少数民族、新进少数民族和流动少数民族三种类型。对于城市世居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处境相对优越,文化相对活跃。新进少数民族是指接受了现代学校教育之后留在城市工作或创业的人,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其自身文化的保护意愿也不言而喻。相对而言,这两部分人都有体制内的制度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而占比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他们的文化特殊权益还得不到基本的制度保障,民族文化生活受到种种限制,即便在比较发达的“东部省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娱乐活动方式与内容设计,过去都较少考虑少数民族因素,特别是对语言、宗教禁忌等方面内容的考虑较少”。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发生了代际更替,80后新生代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从2012年对山东省青岛市朝鲜族的调查显示,他们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最需要解决的权益主要包括:“保障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民族教育的权益”;“希望当地各级党政机关吸收一定数量的朝鲜干部”;“希望当地政府为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城市的传承和发展”;“对朝鲜民间团体、民办学校或文娱体育活动不许冠以‘朝鲜族’名称表示困惑”。此调查对象反映的四个主要问题中,有三个问题直接与民族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展有关。朝鲜族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是走在前列的,他们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其人口流动现象也非常突出。因此,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超前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少数民族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文化需求与发展趋势,为解决散杂居城市民族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一定借鉴。

总之,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少数民族对文化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我们应该顺应这一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规律,积极建设发展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利于推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较快速的发展时期,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会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散杂居城市的少数民族不仅在数量上将不断增加,而且城市社区交错杂居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可以说,散杂居城市代表了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散杂居城市民族工作和城市民族关系问题也相应地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团结、发展与和谐,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社区,我们应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样,城市民族的散杂居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对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而言,文化问题是最敏感的因素,尤其以民族风俗习惯问题、语言文字问题、问题这三个因素为主。在少数民族同胞进城之后的实际生活中,文化上的不适应确实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特殊需求。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化利益问题处理好了,那它可以为解决其他城市民族矛盾提供一个缓冲区,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一道“安全阀”。如果没处理好,它会成为城市民族矛盾爆发甚至是失控的导火线。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其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平等的文化交流,让各民族能够相互学习对方优秀的民族文化。主动弘扬和践行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为“建设民族互嵌型社区”提供一个较好的实际操作平台。作为认同的最深层次,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团结之魂。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无疑可以促进民族间文化认同,真正构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精神家园。

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利于打开城市民族工作的主动局面

目前,国家对于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的管理,主要还是依托居民社区组织,作用与影响有限,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更面临巨大挑战。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对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还只停留在事后调节和管理上,还没有实现制度化、系统化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等方面还未能建立全面有效的机制,他们的就业、居住、子女教育还普遍存在问题。目前,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对城市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的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某些生活、行为方式的不适应,是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的主要“不适应”问题。在实际民族工作中,因部门工作人员不了解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而无力有效处理民族问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针对这种情况,散杂居城市必须创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尊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特点是做好他们管理工作的前提,相对于经济管理的利益复杂性和政治管理的严肃敏感性而言,文化管理层面的交往交流是阻力较少、影响持久、最易拉近民族关系的方式。践行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专项资金和比较固定的活动场所,从兴办民族学校或者设立形式灵活多样的民族教育机构,定期组织民族文艺汇演,举办饮食、服饰等各类民族文化艺术节以及在公共场所举行民族文化展览和讲座等入手。此外,也可以通过创作拍摄高质量的电影、电视剧、宣传片、摄影展等来宣传民族文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更应创新散杂居城市民族文化建设,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宣传民族文化,普及民族文化教育。

如果让这些民族文化建设活动走在前面,引领散杂居城市对少数民族经济、政治、社会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城市民族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为政府从防范性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参与型管理模式创造一定条件。首先,主动弘扬和践行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造一个他们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次,当散杂居城市发生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时,文化建设的引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些问题的尖锐性,对民族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的影响;最后,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还可以调动少数民族传承发扬自身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让城市居民更多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能接纳包容他们的生活方式,减少民族歧视,增进民族感情。

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可以拓展现代城市的发展空间

当今,城市特色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城市也面临着如何走出一条既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又能够保持自身特色的挑战。其实,全球化不应该是简单地同化一个城市的文化,而应该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放眼世界,现代城市的特征应该是包容开放,这种包容开放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文化多样是现代城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

中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有城市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为行为,重视城市社会变迁与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的重组与创新。城市化与民族散杂居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散杂居化在城市化中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充分,城市化进程在民族散杂居化的作用下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城市将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活动形式。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发展,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根据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和民族构成的深刻变化形势,来拓展现代城市特色文化发展的维度和空间。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来丰富现代城市文化。这里有一个双向适应、共同发展,进而融为一体的过程。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并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重构和现代化。因为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发展历史的差异,生存发展问题在每个民族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适应和变迁的程度、规模、进程等都可以截然不同,其最终结果当然也不同。建设发展散杂居城市民族文化,让各民族文化在城市里多样发展,深入交流,最终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融状态,形成多元一体的特色散杂居城市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在建设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城市作为一定范围的区域中心,具有能够有效地凝聚和调动分散的资金、技术、人力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它的开放性使其具有天然的文化择优能力,可以让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性、创造性的发展;它的强信息加工和传播能力,使其辐射功能增强,使得我们的优质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播散到城市以外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农牧地区。在全球化、现代化冲击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采取这样的积极措施来遏制民族文化的衰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李俊清:《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7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如何积极有效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等优势,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内容与措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的重心随之下移,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得突出,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方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居民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城市快速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与其城市建设相适应、与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市民能够享受到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设施先进、高层次的社区文化服务。高职院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建设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高职院校资源、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如何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1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的发展与否,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文化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各级政府越来越把文化建设当作竞争实力的重要部分加以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在城市社区总体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其对城市社区的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2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社区参与自主性阙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决定,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1.2.2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们提高文化素质的经济基础和社区认同意识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1.2.3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分布在社区中和各级各类图书馆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1.2.4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如何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构筑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自己社区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序列、突出各自社区的文化特色,是摆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除要想办法自身建设和发展外.最重要的是依靠周边的文化环境、有利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所在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等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服务,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建设快的良好方法。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的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挥自己文献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高知识群体的人力优势,帮助社区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社区成员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另一方面引导社区成员用“法”和“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同时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2.2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此处的读者不仅仅指高职院校师生,还应该包括其周围社区内的居民,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使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起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社区学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才能使资源建设、共享做得更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发现自身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重新配置馆藏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爱游戏AYX声明: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2.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更多读者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价值,使社会公众对学校重点学科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学校科研人员同其他学校、企业科研人员沟通.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2.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社区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传播最新的政治、教育、生活信息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向社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学习服务,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激发社区成员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识,可以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同时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

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

高等院校是一个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具有智力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信息集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先进、与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在发挥培养人才主渠道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优势,积极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终身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有着诸多优势,表现在:

3.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情报含量偏高,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密切。针对性强,提供的情报准确性、权威性更高。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经费来源等都是社区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

3.2专业队伍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可以解答咨询问题.也可以辅导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对情报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高素质的人员以及完善的网络设施等有利条件来承担社会的科研项目和人员培训。

3.3基础设施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

3.4技术设备优势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网络化等技术手段与设备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为信息用户获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上资源,印刷型、电子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互补,共同发展。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方便和快捷。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

3.5信誉优势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其主体读者群素质普遍较高,因而也要求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教辅机构,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始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并不断为之努力,在长期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中一直在追求良好的服务效果,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因而,其在社区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此外,在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面。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较之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也有着所提供的信息更权威可靠、服务更周到、费用较低廉等优势。

4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4.1与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有突破传统观念。向社区开放,在信息资源保障上推行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共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即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同协商。资源互相共享.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发挥双方信息资源、人员、设备、资金的作用。共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社区有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双方合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在这种前提下,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基础馆藏,并负责对管理人员免费培训,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社区负责为图书馆提供场所、基本设施及运作资金等。采用这种模式无论在技术人员、资金、场所等方面均取得了保障,互相补充。互利互惠。

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即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向社区的居民发放借阅证。同时提供文献的查询、检索、电子阅览室等即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登陆图书馆网站,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和数字信息。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建共享。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

4.2新型的社区图书馆办馆模式——托管型社区图书馆

它是指社区图书馆的举办单位与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签订协议。在确保社区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将其所属的社区图书馆委托高职院校图书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作业形式,为本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这是一种集多种社区图书馆建设之优点的模式。它既有联办型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特点做基础。又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区分馆的专业化管理。确保了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厦门市图书馆在与社区合作推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合作、托管、分馆制”的建馆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4.3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尝试

4.3.1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为社区主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尤其是政府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类咨询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等)的迫切性就显得更加凸现出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托学校各学科实力。开发出适用的信息,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偿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本馆研制开发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社区的企业、主管部门,主动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4.3.2支持社区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社区开放。能够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使许多文献信息具有更多的可激活性可以被人们感知、识别和利用。例如,附近社区的居民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继续求学深造,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等。为社区读者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3建立特色数据库,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馆藏特点、地区优势、社区用户的需求状况在信息资源搜集方面有所侧重。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为用户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建立特色数据库首先要体现馆藏特色。其次要体现技术特色,要具备有效的检索功能和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

4.3.4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高等院校比其他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拥有量更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信息服务设施的实力。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4.4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必须有一支具备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高素质的队伍。即一、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二、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地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有了一支拥有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就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4.5培养新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自贡彩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水平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形态格局,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①历史文化名城自贡,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国灯城”饮誉中外,闻名遐迩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为自贡彩灯赢得“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近年来,评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城市”“中国魅力名镇”等系列活动,使“城市文化”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许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后来者居上。怎样保持和利用“天下第一灯”这个民间艺术品牌,加快自贡城市文化建设,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必须进行深入探讨。

一、自贡彩灯历史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荣州(今自贡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词句。据民国《荣县志》中记述:“新年灯会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见也。”进入上世纪,“提灯会”“放河灯”“瞒天过海”等风俗盛行,颇具地方风情和民间色彩。

1964年新春,自贡举办了“迎春灯会”,此为自贡灯会的发端。此后,自贡人民政府于1965年到1986年举办了二至七届自贡灯会。第七届时,中央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片《逛灯会》,自贡彩灯走向全国。1987年自贡举办第八届灯会,即第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政府提出“以外为主,内外结合;以文为主,文贸结合”的办灯宗旨,自贡彩灯由单纯的娱乐型转化为文化经营型。1988年6月,自贡应北京国际旅游年组委会邀请承办“北京国家旅游年北海龙灯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灯会新闻会开始连续报道灯会实况,其间新华社多次向国外报道灯会消息,《人民日报》多次刊载灯会文章图片,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灯会开幕式及领导人观灯的场景,摄制并播出了《龙年龙舟龙灯》的专题片。自贡彩灯蜚声海内外。灯展期间就收到国内外的展出邀请,自贡彩灯从此开创了对外展出的新局面。1990年秋,“中国自贡灯会”在新加坡裕华园开幕,在举办当局赠送的锦旗上,赫然出现了“天下第一灯”的题字。②作为艺术精品,自贡彩灯不但凝聚了中华彩灯文化的精华,更以其新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名扬四海,使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南国灯城”的美誉;而不断举办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让文化活动和经济贸易结媒,灯会搭台、经济唱戏,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在自贡,彩灯已经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二、自贡彩灯的文化内涵

自贡彩灯的兴盛离不开民间俗尚的长久积淀,没有民俗活动的开展及隐藏其后的民俗文化心理,彩灯艺术不可能青春依然;而彩灯也以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参与了民族性格的生成和塑造。彩灯与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密切联系。元宵节也称“灯节”“灯夕”,起源于汉代。由于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农事活动决定了人们对自然天时的必然重视,而所谓天时在上古先民的感受中往往是一种神秘力量,在天时变化的节点上,人们便以祭祀的形式来确证天人关系,这就形成了岁时祭祀的传统。除“元宵”外,诸如“除夕”“社日”“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节日的形成,无一不与岁时祭祀有关。这些节日充分显现了民众利用自然节令的转变来使自身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作所为,也基本显现出中华民族时间意识的基本文化构架。随着时间流逝,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及其传承活动都逐渐地被纳入民俗节令范畴;同时,由于造物技术的成熟和思想意识的复杂及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不断地建构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具有了把丰富精神生活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逐渐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把某些文化内涵丰富、附加艺术价值厚重并有特殊意味的用器、物品,作为装饰、演示、说明和渲染某种文化精神的用品和道具的需要。这样,就使某些器物除了具有生活实用的价值外,还具有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具备了某种思想教化、社会约束、心理寄托的功用。这些器物一则使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行为获得庄严神圣的意义而成为民俗事象;二则在催生这些生活内容获得民俗意义的同时,自身也成为具有民俗指示性的物质表征。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不同的器物以其鲜明、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强化着民俗事象的情景,增添了民俗活动的兴味。

元宵节也称作“灯节”,灯彩的艺术感染力不言而喻。节日既是为着顺应自然规律适时地调整生产劳动,又是为着满足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人为地、历史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俗习惯,其目的在于使身心得到休息,使精神得到慰藉和补偿。它虽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但由于个体的需求不同,他们各自所期盼的节日也就不同。③元宵节作为全民参与的娱乐性节日,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名正言顺地放松心情而尽情狂欢,彩灯的奇异造型和绚烂色彩成为狂欢中最佳的节日道具。

当代彩灯艺术依然光彩无限,根本原因即在于其表征节日——元宵节节俗文化性质的延续。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祈福禳灾是传统节日的基本精神指向。种种节俗活动无不围绕着一定的信仰展开,最终使心理和生理得到有效的调节,获得一种身心放松和精神慰藉。而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活动的中心不再是神灵信仰,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外在形式,但内涵已演化为一般性的娱乐性质。“欢乐性是民间节日的重要特征。”④元宵节原本就是娱乐狂欢的节日,其民俗文化的精神指向没有改变。以彩灯为载体,当不断被民众赋予更多的吉祥喜庆意义之时,赏烟花、观歌舞、打灯谜、吃元宵,以至购物、旅游,通宵达旦,民众在完全承认这种行为方式之时还在尽力地拓展这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外异邦自贡灯彩也能大放光芒。

三、自贡城市文化建设

不可否认,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自贡已经丧失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旧有风貌,能代表“千年盐都”的特色景观寥寥无几。一般来说,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并积累着物质财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城市同样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创造、积累并延续着人文财富。任何城市都有其文化特色,积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的生命力,似乎并不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⑤对自贡而言,“千年盐都”的文化记忆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之中,过多的扼腕叹息也于事无补,新的历史机遇,因彩灯艺术而萌发的新的文脉却变得明朗而清晰起来,这将使自贡的文化形象得以更新和传递。

(一)利用建设契机,重塑城市形象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⑥城市是社会文化的综合成果,它反映着所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城市的特色与其他艺术的特色有本质区别,它具有物质生产特性,是立体的、多层次的综合艺术,是动态化的艺术形式。城市的文化特色依靠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而产生。自贡旧城的整体格局虽基本如故,但体现旧风旧景保存完整的街区却难觅踪迹。目前,应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包括“中国盐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几处重要历史文化古迹。这些形单影只的古旧建筑是成就“千年盐都”的点睛之笔。历史的传承总是在新旧交替中进行,有时是正面的继承,有时也可能发生突变。各具特色的时代建筑,看起来或许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经过岁月洗礼,它将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为那已然是历史,从中可以找寻城市发展的印痕和踪迹。而在新城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必须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共生协调发展,把城市建筑规划和人文景观设计与自贡民间艺术代表形式——彩灯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建建筑风格和样式的调控彰显新的文化特色。

(二)发展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形象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旅游总是与审美活动密切相关,其形式和内容虽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进入新世纪,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倾斜。自贡以“盐”“龙”“灯”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为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了许多机遇。作为一项特色经济产业,彩灯也早已走出了一条外向型发展道路。如:2006年9月6日晚在八达岭长城上2008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时,就选择了彩灯形式并同时选择了自贡的企业承制。⑧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没有把可持续发展特性最强的彩灯放到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第一位置。文化的发展,必须根基于文化主体的自我选择和创造。我们对那些古珍旧玩,那些面临失传乃至消失了的民间艺术形式,尽量地抢救和保护,并将之放在博物馆中,用来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怎样的文化传统。鲜活的民族文化应是流动的、辐射的,发展传播中又兼收并蓄着异质文化,它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相生相融。在自贡的品牌旅游资源“盐”“龙”“灯”中,彩灯最具特色。旅游资源是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作为旅游资源的自贡彩灯,其重要特色即在于它已然超越了地域限制。除每年举办“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外,自贡彩灯常年在外展出,如:200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游乐园举办“中国彩灯节”,从7月19日开幕至10月8日闭幕,前来观灯的游人超过100万人次。⑨这是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绝好机会。目前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彩灯旅游资源,应以市场为导向,着重经营和推介彩灯吉祥、喜庆的文化意蕴,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城市的文化形象也将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加强彩灯管理,创造城市形象

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休闲成为当代民众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发展也需要依凭文化形式所提供的热烈温馨的场景,现代节日的经济功能已不容忽视,文化活动亦可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由于彩灯积淀其中的舒缓压抑、抚慰心灵的文化品质,既能给人以激情、憧憬,又能给人以平和、安详,使封闭和孤独的心灵进入沟通与交流的场所。因此,从政府到民间都愿意以更多时间、精力和感情去投入彩灯艺术。在行政管理方面,政府组建了“自贡市彩灯贸易管理委员会”这个特殊的行政部门,行使自贡市彩灯行业的行政主管,和规划、协调自贡彩灯对外展出的特别职责。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下发了《自贡市彩灯行业管理规定》,还制定颁布了《自贡市彩灯质量标准》,对彩灯的设计、制作、组装及形、色、声、光、动等艺术标准进行了详细规范。在彩灯从业人员资质审定方面,由自贡市彩灯贸易管理委员会牵头,开展了彩灯从业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取证培训工作。自贡的彩灯艺人心灵手巧,在传承彩灯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彩灯艺术和推动自贡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彩灯制作虽是一项发自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但此项活动却能使人在娱乐中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表现,所以个体的创造性与艺术智慧能够充分凝结于彩灯之中。通过彩灯创作,形成良好的生活情境,对民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使休闲娱乐和精神提升得到统一。事实上,每年举办的灯会已经成为自贡人民不可或缺的年夜大餐。没有彩灯,自贡人民无法感受喜庆祥和的新春气氛。彩灯已悄然成为新时代自贡民俗的核心部分。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9

综合管网GIS信息化最核心问题就是数据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完整、准确、现势的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而综合管网GIS系统的生命力在于数据的持续更新,可通过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下管线进行竣工测量,并将竣工测量数据整合入库,保证地下管线信息的现势性.

1.1数据源分析综合管网数据库由综合管线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业务属性数据组成.其中城市综合管网数据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数据.为了获取全面的现状地下管线数据,可以通过管线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汇交的方式来收集,但各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的数据资料比较零散,已有的管线数据也多是示意性质的,精确度、现势性、完整性都较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方式来获取最新、最全、最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是整个综合管网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管网的查看提供地理空间参考.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以从当地国土或规划等部门获取,并可与国土或规划部门协商不定期提供更新.综合管网业务属性数据主要为在管线规划、设计、计划、施工、测绘、质保、维修、抢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需要到管线管理单位及管线权属单位进行收集整理.

1.2综合管网数据库的建设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实现对给水、排水(雨水、污水)、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管线信息包含管线的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埋设时间、权属单位等属性数据.根据制定的管网要素分类与编码标准、管网要素分层及命名标准、管网元数据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对已有的管线资料或管线普查数据进行整理,以图层为单位对管线达到的无缝管理.实现对全市地下管线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为管网数据的共享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是城市地下管线GIS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势性,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和维护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是保证已建系统生命活力和管理有效性的唯一途径.要建立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在综合管网GIS管理工具中要有动态更新模块,实现对竣工测量资料、外业探测数据的添加,实现综合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实现对竣工数据的监理等.在更新过程中要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保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等.

3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实现管网的浏览定位、查询统计、制图打印、辅助分析决策等功能,为城市地下管网的日常管理、设计施工、分析统计、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形成全面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的管线信息系统.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常见的功能有:

3.1浏览定位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线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单位名称及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对应的地方.

3.2查询统计以综合管网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图形查询管线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位置,可以实现对全图或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可以在地图窗口上进行距离和面积测量查询.

3.3制图打印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地图图廓的定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图符或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系统支持专题图和不同比例尺的绘图输出.支持工程设计所使用的各种标准图幅和自定义的图幅.

3.4应急抢修当城市内某段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利用系统在地图上搜索需要关闭的阀门.并以半透明的形式显示受影响区域,并弹出爆管关阀分析结果表格,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为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如事故分析、抢险救灾、预案生成、管线规划等)的功能.

3.5格式转换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支持的格式包括:ArcGISE00/SHP、MaplnfoMIF、AutoCADDWG/DXF等.

3.6管网分析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综合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系统分析功能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所包含的内容有:1)剖面分析系统根据管线埋深数据做出纵横剖面,剖面处的位置属性、管段埋深、管径等数据自动标注,直接反映管线在地下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包括横断面分析和纵断面分析.2)覆土深度分析覆土深度分析可以直观地查看管线在地下相对于地面的管顶埋深信息,并结合国家标准,将不符合标准的管段用红色表示.3)净距分析净距分析包括垂直净距分析和水平净距分析.水平净距分析可对两条埋设于地下的平行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垂直净距分析可对埋设于地下的交叉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在地下的上下关系,计算其在投影交叉处的坐标、高程、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4)连通性分析在管线密集的地方,单击管点,作连通分量分析,和此管点直接相连的管段会变色显示;作连通检查,系统会变色显示与此管点有连接关系的所有管段.5)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GIS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功能,在邻近性分析中很有价值.例如在一条规划中的道路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分析该道路的建设将对哪些地下管网构成影响.6)最短路径分析可根据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计算从指定的起始管点到终止管点的最短路径,并给出路由,为其业务提供决策支持.

3.7编辑更新编辑更新功能分配给系统管理人员或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实现对数据的维护,可以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支持从Access、Excel数据库中导入源数据,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管线)检查、超近点(线)检查以及空值、负值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在导入的过程中要保持坐标的一致,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支持对空间要素的修改、移动、增加、删除及属性修改等操作,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编辑.

3.8预警分析该功能可以根据管道的使用寿命,并通过比较管网的建设年代,可以查看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管网,同时结合管网的维修次数等参数可以计算出管网是否需要更换.

3.9版本管理用户可以自如的浏览历史数据,同时还可以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时间点做合并或者是删除的维护,包括指定的某几个历史时刻的数据合并成为一个版本,指定数据回溯到用户指定的一个时刻点.通过该功能,还可以对比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点的地下管线数据情况.

3.10三维分析在地图上划定需要进行分析的区域,弹出管线三维分析窗口,并可以进行简单的三维查询、量算、分析等功能.并可实现二三维联动显示、二维空间分析结果在三维上的联动显示等.

3.11共享应用综合管网共享应用模块整合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基础地形数据库,从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中心数据库提取所需的最新管线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分发平台,将相应的数据等分发到相关政府委办局和各管线权属单位.

4综合管网GIS信息化注意事项

4.1加强制度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最困难的不是技术与资金,而是管理与协调.为适应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出台一系列规定,明确和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之间在数据信息获取、交换和有偿(或无偿)使用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在相关法规中要明确各管线运行管理、竣工测量、数据入库与系统维护、档案管理以及政府有关监管等机构的职责,并明确对地下管线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的实施机构.建立地下管线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全市各有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地下管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线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和业务关系,指导项目工作的开展.建立管线联络员制度,由各管线权属单位和相关部门派出一名联络员,负责本单位与管线办的联络,协助解决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各种问题等.

4.2加大推广应用建立城市综合管线GIS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为城市管线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一些城市在数据普查和系统建立后,仅仅将数据和系统为本单位提供地下管线图输出服务,而未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利用进行深层次开发,没有将普查的数据向相关委办局和管线权属单位共享,使普查的数据和应用系统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财政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在综合管网GIS系统建设完成后,要加大在管线管理部门及权属单位的推广应用.

4.3建立标准规范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是系统建设的目的,而标准是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的前提,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城市各级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该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建设,最终达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规范标准、统一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支持下,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信息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实现城市各部门间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使各部门不再重复采集、处理同一信息,从而降低地下管线数据的更新成本.

5结束语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篇10

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基础上,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它既能使城市特质资源显性化,又能使城市特质文化主题化和名牌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城市由城市化经济建设开始向城市文化建设转型。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对城市主题文化价值认识越来越深,促进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步伐。相反,城市主题文化的缺失或定位不明会导致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混乱,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甚至影响城市化进程,大多数城市至今仍自我陶醉于“魅力城市”、“活力城市”的打造上,这就大大制约了我国名牌城市建设的步伐。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感知、看法和评价。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城市主题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的主题定位问题。所谓城市主题定位,就是按照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主题和灵魂。没有主题的城市就没有个性化的竞争优势,就没有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主题越突出,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越发达,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科学定位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已经成了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定位的重点和难点

(一)深入分析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特色文化积累与城市主题文化创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城市诞生那一天起始终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特质、城市特殊禀赋、城市鲜明特征的符号,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产生和创造出了城市主题文化。但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城市文化也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历史,才能找准城市文化的特色、主题;只有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才能使城市主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

(二)科学把握城市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就文化谈文化,就特色谈特色。特别是对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和封闭性,应建立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观,使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再是一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简单塑造,而是城市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建设特色、精神特色的系统工程。高度重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作用,是当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策略,使中国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名牌城市的行列。

(三)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越张扬,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文化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文化越显著,城市辐射力就越广;城市主题文化越系统,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城市主题文化越突出,城市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机会就越多。由于城市文化的消失、雷同和散乱,常常影响到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如何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成为当今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的理论

(一)差异化理论

城市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历史与现实考虑,着眼未来,充分发挥和运用城市某一独特方面,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张鸿雁教授曾指出:“中国正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城市似乎成为‘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中国城市的个性文化和文化个性及‘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因此,这个时代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构建,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整体记忆的再现和重新思考。”而这正是城市定位的价值诉求,城市定位就是要寻找或重塑城市的个性文化、民族性地方文化,实现城市独特记忆的光辉再现。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即城市意象。张鸿雁认为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象要素。城市意象就是通过观察者对城市的观察、感应和认知过程,在人头脑里形成关于城市形象的主观印象,它是观察者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意象的内容既包括城市的特色与结构,也包括意蕴与内涵。这些观察者既可以是城市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但是对城市居民来说,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先于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感知,且由于长期处于其中,不易发现城市的特点,对感官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因此城市意象对一个外来观察者即旅游者来说更有价值。

(三)超现代经济学理论

超现代经济学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多重场理论、互约原理体系、飞地理论、国际基本竞争轴理论、广义价值理论(厂商价值分解)、广义资源统理论、利他动机与动力理论、社会结构与动力理论、经济相对论、复合人理论、多重规律理论等。超现代经济学深入剖析了社会的前沿研究理论,对社会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云阳县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研究

(一)云阳县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东与奉节为邻,西与万州区、开县接壤,北与巫溪相依,南与湖北利川连界。全县面积3649km2,辖42个乡镇,2008年末人口132万,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云阳新县城是三峡库区远距搬迁的县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岸线长13.1km,水陆交通方便,有崖城的气质,湾城的风韵,兼具山城和水城的特质,城市建设区15 km2,城镇化水平达28.81%。城市总人口16余万人。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现已成为三峡库区一座独具特色的移民旅游新城。

(二)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云阳新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的建设使得很多城市记忆被无情地抹杀,特别是千年古镇及盐文化胜地云安镇城市文化记忆的消失可以说是云阳城市文化资源最大的遗憾之一。

2.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集聚效应

虽然云阳县内文化资源丰度高,而且已进行了初步的文化开发,形成了融观光游览、生态探险、温泉旅游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但是精品旅游资源少,市场影响力淡化,很多旅游资源之间都是独立存在发展,没有在空间、旅游线路等方面形成品牌,也未产生集聚效应,在旅游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力。

3.同质化严重,主题与特色不明显

周边低层次开发项目众多,新城周围如万州、开县存在着重复和类似的文化开发问题。目前重庆绝大多数县市都在开发巴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对于其他县市的文化建设来讲,云阳县的文化并没有明显的特色。

4.现有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云阳县既缺乏文化资源开发的组合,也缺乏文化资源与周边其他资源的有效组合,各类资源均是孤立分散开发状态。

(三)基于差异化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基于差异化理论,主要选取了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区域竞争强的万州、开县进行差异化比较研究:相对而言,开县文化更加厚重,多元性较大,再加上雪宝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使其在旅游发展上具有极大优势;万州除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具有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新都市文化,随着把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心、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最优的科教文卫金融信息中心、功能最完善的旅游服务中心、重庆市新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策略的制定,万州定位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所以在文化资源的赋存程度上,云阳都不具有以上优势,在资源条件弱势的情况下,找准自身特色文化,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就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依据对周边各区县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比较,依托云阳的优势文化,将其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为“恒侯聚首圣地,智慧移民之都”。其中,“恒侯”指张飞;“聚首地”借张飞“身在阙中,头在云阳”的著名典故,积极将云阳建设成为移民聚首、资金聚首、人才聚首、游客聚首、商家聚首、企业聚首的文化之地;“智慧”暗指云阳良好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全县倡导人文精神、发扬智慧品质的传统;“移民之都”并非单指移民之地,而是一个具有全方位展示移民文化、品味移民精神、回味移民历程的文化之都。

(四)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云阳拥有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但这些文化在周边区域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急需对文化进行整合,发展“意象云阳”是云阳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出路之一。首先,就全国而言,还没有一个以“意象之城”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品牌;其次,城市意象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并在九十年展迅速,至今仍是一个研究热点话题,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三,云有良好的“意象之城”发展基础。在分析云阳文化资源后,可以将云阳文化整合成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的意象。情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张飞庙的情义文化;磐石城、双井寨的忠义文化;彭氏宗祠、彭氏老屋的仁义文化等。景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万步梯的大地景观文化、滨江公园的三峡文化、山地景观文化、云阳县长江大桥的景观文化等。文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云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诗词歌赋文化等。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构成的大意象体现出意象之城。在全面分析云阳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等,进行宏观策划,微观分析,并在把握云阳县城市主题定位的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超前性、创新性的前提下,将云阳城市文化的主题形象设计为:“水墨云阳,意象之城”。该形象主题的设计,以云阳新县城为主题,以情意、诗意、景意,以及创意、新意为设计背景进行策划。其中,“水墨云阳”所展现的是云阳移民新县城给人的整体意象,也是云阳良好的自然峡谷风光、生态良好的再现;“意象之城”是将云阳文化整合成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云阳意象之城。

(五)基于超现代经济学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西路229号   电话:0933-8719144
传真:0896-98589990
ICP备案编号:甘ICP备2020021788号
Copyright © 2012-2024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